我之前服务的公司是做 SEM 自动优化的,拥有一个领先业界的技术产品。领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?就是海量数据的处理。数据量越大,拟真度越高,优化效果越好。我们当时之所以喜欢广泛匹配,就是因为它能够把大量现有词表中没有的搜索词拉进来。我们都知道长尾的意义,但是能操作好长尾的广告商其实并不太多。比较大的一个原因是数据量太大的情况下,要有效识别和管理长尾词的效益是一个负担。因为可以使用自动优化产品来检测和管理现有关键词,我们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来分析被广泛搜索拉进来的新关键词,淘汰无效的旧关键词,实现一个螺旋形的上升。Google 上的搜索需求每天都在增长,算法也在不断改变,所以这个公司的季度业绩汇报中,一定会有一幅PPT是描述长尾增长的。用自动化工具去管理现有关键词,抓取新词去扩张词表,这成为一个流水化的操作。前公司的业绩也证明这个管理模式相当有效。
1. 精确匹配的名字和定义都表明这个匹配方式是精确的。理论上说,如果我的关键词是 CANON D400,Google 给我匹配的搜索词就不能是 CANON D 450,更不能是 CANON 5DII。很遗憾,理论与实践并不完全重合。精确匹配关键词仍然有可能抓获并非完全匹配的搜索词。根据我个人,这个问题是无法从 Google 获得答案的。Google 客服会首先否认这是一个 BUG,并进而否认这个问题的存在。是什么造成这个情况的出现?因为 Google 方面根本不承认这个问题的存在,就没有官方的解释。从我和其他同行的观察来看,这与关键词的质量得分和最高出价有关。举个例子,如果我同时投放 CANON D400 和 CANON D450 这两个关键词,由于 D450 的出价更高,质量得分也更高,当用户搜索 D400 时,Google 有可能展现给他 D450 的广告。我在现公司的测试中,新投放的关键词取得了收入,但是其中可能有一小部分是从现有关键词上夺取的,实际上造成了收入再分配而不是纯粹的收入增长。这个问题最令人困扰的地方在于,到底 Google 如何针对精确匹配关键词展现搜索词相关的广告,是无法 100% 控制的。即使我投放的全部都是精确匹配词,也无法保证每个关键词得到应有的收入——实际上也我根本不知道应有的收入如何划分。
2. Google 告诉我们,同一个关键词的精确匹配不一定比广泛匹配更便宜。在实践中我们观察到的是,多数精确匹配词比相同的广泛匹配词便宜些。一方面,精确匹配词所抓获的搜索词可能更相关,CTR 会比较高,进而提高质量得分,降低 CPC。另一方面,与广泛匹配词相比,精确匹配词因为与所抓获的搜索词相关性更好,可能转化率更高,这就带来更多的广告投入,更好的排名,更高的 CTR,形成良性循环。但在这个环节,Google 告诉我们的是对的。如果这是一个相关性不够好的关键词或者冷僻的关键词,那么所抓获的搜索词的精确匹配形式有可能比广泛匹配更昂贵,这也同样被我在现公司的测试所证明。在前公司大客户的案例中,很多关键词也有可能如此。
要理解以上情况,我们需要理解 Google 的动机。对于广告商来说,多数是用 CPC 极佳,我们关心的是实际支付的成本。但对于Google 来说,他们真正在乎的是 CPM(对 Google 而言是 RPM),因为 Google 在卖的,不是点击,而是展示。为什么 Google 喜欢 CTR 高的关键词广告?因为高 CTR 意味着同单位的展示变现能力更强。在《关于质量得分的讨论》中,我谈到过质量得分体系关心的是用户体验,而不是当期收入。但不管是价格还是质量得分,Google Adwords 的目标都是利润最大化,质量得分的实质是用来平衡短期收入和中长期收入的手段。在我已经投放了 D400 的情况下,搜索词 D400 为什么会得到 D450 的广告展示?很可能因为 Google 的系统认为 D450 这个词从历史,相关度和价格角度综合来看,能提供比 D400 更高的 CPM。同样,同一个词的精确匹配比广泛匹配更昂贵,可能是 Google 认为广泛匹配能带来的 CPM 更高。注意这是很精密的算法,原则上,关键词匹配的重要性始终是优先的,只有其他因素预期会带来明显提高的收入,才会让 Google 展示这些看起来象 Bug 或者与我们平时经验相悖的广告。尤其在 Google 去年推广 Expanded Broad Match 以后,这种情况出现得更加频繁了。Google 匹配配不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业内的共识。
因为存在这样的不确定性,我无法预测前公司大客户的项目结果到底如何。我想他们的思路是正确的,但是度比较难衡量,硬性规定多少成收入要来自精确匹配并不科学。在自动化工具能够相对有效的管理广泛匹配词的 ROI 的时候,不必急于推进帐户的全面精确匹配化,大可以一边测试一边投放。
用广泛匹配来捕获长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,但是不能用它来替代长尾词的投放,因为广泛匹配的参与的竞价环境要比精确匹配多得多,不能保证每次都能有效捕获。但是精确匹配长尾词的投放也不是一种百战百胜的手段,在一些场合下,精确匹配不会比广泛匹配的 ROI 更高。到底投放哪些/多少/何种匹配方式的关键词,只有通过不断的测试来确认。我所能确信的是:对于大多数帐户而言,不同匹配方式同时存在是有意义的,调整比例和出价才是挑战。
即使在 Google 逐步退出中国本土市场的今天,有效利用不同匹配方式来获取最高 ROI 也有着积极的意义。百度凤巢系统同样使用了广泛,词组和精确三种匹配方式,从目前来看,百度的匹配算法要比 Google 落后很多,广泛匹配还不靠谱。但用广泛匹配抓搜索词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扩词手段。而在精确匹配一端,百度相对简单的算法反而保证了精确匹配的有效性,暂时我还没有看见类似 Google 的 Bug。随着百度算法的不断完善,我期待在 Google 中积累的经验将能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百度上来。